电影承载着社会教育的功能,这一功能自电影在中国诞生起就得到了较高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潍坊组建电影放映队伍,把电影送到乡村,实现“村村挂银幕、户户看电影”。
副县长极力挽留放映人
首个放映队在青州成立
1950年,潍坊市第一个电影放映单位益都电影队建立,益都县(今青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科长杨敬之担任队长,韩冷寒担任副队长。
这支放映队的前身是韩冷寒负责的益都县新益电影队。韩冷寒是青岛人,1948年带着自己的一套日产罗拉35毫米提包机,跟随益都东关人钟少卿到了益都,在基督教堂放电影,但受历史条件限制,只能放映《千里送京娘》《松花江上》约10部片子,到年底就不想再放映了,萌生去意。
1949年春,在益都县副县长李魁德的极力挽留下,韩冷寒和团队留下来,又招了三名放映员,六人组成新益电影队。直到1950年春,可以放映的片子多起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上映,韩冷寒又借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点燃电影放映之火,也彻底让他留在益都,成立益都电影队,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又购进一台苏联产天机放映机。
这是潍坊电影放映最初的星火,潍坊电影放映的大幕徐徐拉开。
放映员走乡串村放电影
各队伍年收入六七千元
1950年7月,潍坊市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队成立,从上海购买了一台美国产16毫米二手放映机,美国产PE—75型、输出功率1500W的发动电机台,还购买了美国产小型卡车作为运输工具。电影队设在中苏友协院内,6间平房,居住、工作二合一,条件极为简陋。
放映员开始了走乡串村的放映生活,影片主要有《中华儿女》《白毛女》《大地重光》《小二黑结婚》及苏联影片《攻克柏林》《勇敢的人》《保卫察里津》等。
1953年3月,昌潍专区派8名放映员参加省里的训练班,8月份结业时成立山东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昌潍专区中队,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队并入昌潍专区中队,昌潍专区中队下设5个队,在全区各地巡回放映,影片由省供给。那时用的设备都是进口的,两个队使用苏联进口设备,两个队用捷克进口设备,另有一队使用美国进口设备。5个放映队,只有一队有辆丰田汽车运输,其他各队都是马车运输,各队配备了一辆自行车。
每个放映队一年工作250天左右,放映260到280场次,收入六七千元。放映的影片有《白毛女》《钢铁战士》《胜利重逢》以及苏联电影《青年近卫军》《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至1955年,昌潍专区中队发展到8个放映队,根据上级指示下放到各县,由此各县都有了电影放映队。
村村挂银幕户户看电影 潍坊创新放映模式
1959年,昌潍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全区放映单位发展到60个,年发行48个节目、120个拷贝。20世纪60年代,潍坊成为全国农村电影普及的标杆。1962年,平度县试点“村村挂银幕、户户看电影”的规划放映模式,1964年经验推广至全国。1964年底,《槐树庄》《夺印》《李双双》《白毛女》等7部影片放映8000余场,观影约1000万人次,占农村放映总场次的90%。1976年10月,一度停映的影片陆续恢复发行,至1977年底昌潍地区共放映20.33万多场。
电影放映室的光从未熄灭,只是换了种语言诉说永恒。当时光在胶片上凝固,杜比数字音轨彻底取代光学声迹,百年胶片完成谢幕礼,潍坊电影放映正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得新生。
如今,潍坊市大力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350余支农村电影放映队长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年放映70000余场,覆盖全市6000多个行政村。潍坊市还实施公益电影“六进”工程,通过进农村、社区、校园、企业、机关、军营,进一步扩大电影的覆盖面。
幻灯节目内容丰富 提前热场配合宣传
电影宣传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幻灯、宣传画、刊物等各种形式,帮助、引导观众看好、看懂电影,正确理解电影内容,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放映前通常加映幻灯节目,以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宣传,因此,幻灯机成了每个放映队必备设备。最初的幻灯节目比较简单,为单线平图,以文字为主,解说词也很简短,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每逢幻灯片行将结束时,总会有观众相互提醒不要再讲话了,“电影要开始了”,于是观众立马收声,静等影片开场。
随着创作人员的努力,幻灯画面逐步出现彩绘、年画、国画、木刻、素描等形式,美工人员还会根据节目的要求绘制远景、近景、特写镜头,各种画面特技也被运用到放映中。1960年,诸城县电影队与广饶、掖县(今莱州)、肥城等县电影队在北京电影技术革新展览会上作了双镜头、三镜头幻灯表演,引起不小的轰动,他们还制作了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的幻灯节目,为农民打开科技之窗。
在幻灯画面日益丰富、生动的同时,幻灯音响也在发生变化。1959年,诸城县电影队用录音机给解说伴以同步音乐,增加了放映效果。后来,对口词、数来宝、山东快书、京剧、吕剧、茂腔等文艺形式被运用到解说中。1982年,益都县电影公司李红霞在秦皇岛“三北”鲁豫计划生育题材幻灯汇映会上,一人分饰多角,用京剧唱腔演唱了幻灯节目《人民的心声》,获最佳节目奖。潍县1978年绘制的幻灯《潍县木版年画获新生》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成电影,《贴年画》被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成纪录片《放映之前》。
为了提高幻灯质量,各级电影队(公司)开始从社会上招收有绘画、说唱才艺的人。从1960年至1993年,全市共创作200多个幻灯节目,其中57个节目获省级以上创作奖和优秀节目奖。
《电影介绍》刊出190期 最高印数达1.6万余份
电影杂志的出现是电影史、电影传播史上的大事。潍坊虽然没有创办过电影杂志,但在信息传递不是很方便的年代,潍坊的电影公司已经考虑到如何方便人们获取电影信息的问题。
1977年10月,昌潍地区电影公司创办的内部刊物《电影介绍》出刊,向观众推荐和介绍电影新片,刊登影评文章和国内外电影信息,创刊号8开4版,发行1000多份。
当时,省电影公司每月16日至18日定好各市排映表,《电影介绍》编辑们选稿、画版,交付印刷厂,每月24日各县电影公司到地区开会,会准时收到新一期的《电影介绍》。刊物刊发影片介绍、主创信息、排映表等,还有“观众反映”等栏目,随着稿件增多,还有了固定的撰稿人。
1984年至1985年,《电影介绍》更名为《十笏影苑》。该刊物于1993年12月停刊,共出版190期,最高印数达到1.6万余份。
电影评论是对电影进行宣传推广的方式之一。1989年6月,潍坊市影评学会成立,撰稿人可以凭证免费观影,撰写影评。学会征集影评4600余篇,其中120余篇在山东省“银光奖”评选中获奖,《电影〈开国大典〉中细节的得失》《吐纳英华 莫非性情——从电影〈焦裕禄〉的成功看艺术家创作之路》等还获过全国奖。
宣传画是电影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春节期间,潍坊市(县级)文化局与昌潍专区电影公司联合举办了电影宣传画展览,展出优秀电影宣传画207幅,观展1.4万余人次。
电影音乐历久弥新 经典老歌传唱至今
岁月如歌,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影的某些情节或许会被人淡忘,但有些旋律总是历久弥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观众能够了解到中国早期电影史,更多的是电影歌曲的历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1956)的插曲,乔羽作词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1955)的主题曲,儿童歌曲《小燕子》是故事影片《护士日记》(1957)的插曲,《北风吹》《敖包相会》《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都是电影中的插曲,或许很多人并不能讲出这些老电影的情节,但这些经典老歌一直被传唱。
关于电影歌曲,著名音乐大师杜那耶夫曾经说过:“电影这一伟大和大众化的艺术,它不仅和歌曲并肩前进,还产生了歌曲,传播了歌曲。”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既是电影的任务,也是它的功能。因此,电影歌曲成了电影大众化的最好工具,反过来又因为电影而得到流传。
20世纪70年代,电影歌曲很流行,潍坊的书店却没有专门的电影歌曲集出售,为了更好地宣传电影,昌潍地区电影公司编印了一本《电影歌曲》,收录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雪莲》等13首电影插曲,薄薄的小册子印了数千册,很受群众喜爱,销售一空。
◎相关链接
潍坊电影大事记(1978-2020)
1978年5月起,潍坊的电影院全部实行敞门入场办法。
1980年春节,潍坊柴油机厂俱乐部、昌潍军分区礼堂和拖拉机配件厂礼堂三个俱乐部首次在地区驻地实行两条线排片。
1981年,东风影院建成。
1982年,坊子在六马路原露天影院旧址建简易影院。
1982年5月,各县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地区电影公司起草《农村电影管理站管理暂行办法》。
1983年4月,成立潍坊地区科学电影协会。
1984年,中国电影公司根据电影经营衰退的状况,在城市发行《白发魔女传》等香港影片,并采取浮动票价措施,经济收入得到好转。
1986年底,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
1988年,重点发行获国际大奖的影片《红高粱》,并首次实行单片超收有奖办法。
1991年,全市《焦裕禄》《开天辟地》《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上、下集)、《周恩来》等8部重点献礼影片实现放映收入190余万元,发行收入近100万元。
1993年,全市农村再搞电影预收费,农村16毫米电影放映基本停映。
1997年3月,各县市区电影公司办理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和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
1998年初,潍坊影院重新开业。
1998年9月,文华影剧院正式开业。
1999年3月,《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电影之子”栏目刊发照片和文字,介绍青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吕序夫的事迹。
2001年底,全市电影市场转换工作基本完成。
2002年,国内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正式施行。
2002年7月,中天电影城加入山东奥卡新世纪电影院线,成为全市首家加入院线的多厅影院。
2007年12月,潍坊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同时全面启动。
2009年3月,全市电影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县(市、区)文化部门调整划归各级广电部门,所属电影企业一并划转,电影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2010年1月,潍坊中影国际影城正式开业。
2010年,开展电影放映进社区活动。
2011年12月,潍坊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
2019年3月,潍坊市首部由本土影视公司全额投资、独立完成的院线电影《幸福俏冤家》在全国院线上映,并获2019年度山东省影视精品专项资金60万元。
2020年,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拍摄的《疯狂的足球》、山东笃乐贝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柳毅传奇》,获评2020年度山东省影视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2020年8月,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会同山东省共同开展的“决胜小康·奋斗有我”公益电影主题放映活动启动仪式在潍坊安丘市举办,按下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的“快进键”。